欢迎访问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湖湘中医肿瘤医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肿瘤科普 >

癌症病人多运动好,还是多休息好?答案很简单,很多人很纠结

一、骨转移患者:静养优先防意外风险

对于出现骨骼转移的肿瘤患者(如脊椎、股骨等承重部位),临床建议以休养为主。肿瘤细胞侵蚀会导致骨质密度下降,轻微外力可能引发病理性骨折。例如:肺癌骨转移患者日常行走时突发髋部剧痛,检查发现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案例并不少见。这类群体需避免跑跳、负重等行为,日常活动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二、呼吸功能受损患者:低强度锻炼保安全

合并肺部感染的晚期肺癌患者,过量运动会加重缺氧状态。曾有肺腺癌患者在未控制胸水情况下进行快走训练,引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案例。此类人群适合腹式呼吸训练、床边抬臂等低耗能运动,心率建议控制在(220-年龄)×50%以下。

 

三、术后康复期患者:分阶段制定运动方案

甲状腺癌、乳腺癌等预后较好的患者,术后3个月可根据体力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参考《癌症康复运动指南》建议:

第一阶段(术后1月):床边踝泵运动+5分钟步行训练

 

第二阶段(术后2-3月):八段锦+15分钟慢速骑行

 

稳定期:每周3次30分钟游泳或瑜伽(避开淋巴水肿风险)

 

四、科学运动三大黄金准则

安全评估先行
运动前需进行心肺功能测试、骨密度扫描及肿瘤稳定性评估,高危患者需穿戴防护器具。

 

 

优选温和项目

传统养生:太极拳、八段锦(消耗3-4METs)

 

现代运动:水中漫步、功率自行车(可精准控速

 

趣味活动:园艺疗法、宠物互动(兼顾心理疏导)

 

 

精细化过程管理

时间窗:上午9-11点(皮质醇峰值期,提升运动耐受)

 

强度监控:佩戴心率带,维持储备心率40-60%

 

营养支持:运动前后补充支链氨基酸(防肌肉分解)

 

五、特殊状况应对策略

血小板低下患者(<50×10??/L):仅限床旁被动关节活动

 

化疗间歇期:白细胞低谷阶段暂停户外活动

 

放射性皮炎患者:避免泳池消毒剂刺激创面

 

六、肿瘤康复新理念:动静结合促疗效

2023年《柳叶刀》肿瘤子刊研究显示:科学运动可使化疗完成率提升22%,5年生存率提高13.6%。建议采用"3+2"模式——每日3次10分钟碎片化活动(如踮脚刷牙、坐姿抬腿)配合每周2次系统训练。

七、心理调适同样关键

压力激素皮质醇持续升高会加速肿瘤血管生成。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等静态调节手段,与适度运动形成互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治疗心态。


运动处方示例(乳腺癌术后)

周期

运动类型

频率

强度控制

功能目标

1-2周

呼吸肌训练

2次/日

吸呼比1:2

预防肺不张

3-4周

弹力带抗阻

隔天1次

15次/组(无痛范围)

恢复上肢活动度

5-8周

水中行走

3次/周

水深及胸,时速2公里

增强心肺功能


核心提示:肿瘤患者的运动方案需遵循"个体化、动态化、多学科协作"原则,建议在肿瘤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营养专家共同指导下制定。定期通过体成分分析、6分钟步行试验等评估调整计划,实现治疗获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