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湖湘中医肿瘤医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肿瘤科普 >

介入栓塞联合靶向药:晚期癌症治疗的“黄金组合”

在晚期癌症治疗中,单一疗法往往面临疗效不足或副作用过大的困境。介入栓塞(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与靶向药物(全身性治疗)的联合应用,通过“精准打击+全面控制”的双重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持久的生存获益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这种组合模式,已成为肝癌、肺癌等实体瘤的重要治疗选择。

介入栓塞手术 

一、为什么说它们是“黄金组合”?

介入栓塞的局部作用

阻断肿瘤“生命线”:通过微创技术,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并堵塞血管,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使其快速缩小。

快速缓解症状:对于肝癌引起的腹痛、肺癌导致的咯血等问题,介入栓塞能迅速减轻症状。

 

靶向药的全身控瘤能力

抑制肿瘤生长信号:靶向药针对癌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或蛋白(如EGFR、VEGF),阻止其生长和扩散。

 

清扫微小转移灶:介入栓塞主要针对局部肿瘤,而靶向药能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潜在的转移病灶。

 

协同增效的机制

介入栓塞造成的肿瘤缺氧环境,可能激活某些促癌信号通路,此时联合靶向药可精准阻断这些通路,防止肿瘤“死灰复燃”。

临床实践表明,联合治疗可显著延缓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时间。

 

二、哪些患者适合这种治疗?

无法手术的晚期肝癌患者:尤其肿瘤较大或多发、合并肝硬化者。
肺癌伴肝转移:原发灶稳定,需控制转移灶进展。
对化疗不耐受者:如年老体弱、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基因检测提示靶向药敏感者:如肺癌存在EGFR突变、肝癌VEGF高表达。

需谨慎评估的情况

严重凝血功能异常

肿瘤已广泛转移至脑部等重要器官

对靶向药成分过敏

 

三、治疗过程如何配合?

第一步:介入栓塞治疗

通过血管造影精准定位肿瘤血管,注入栓塞剂和化疗药物,术后仅需1-2天观察即可出院。

 

第二步:启动靶向药治疗

介入术后1周内开始口服靶向药,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动态调整方案

2-3个月通过影像学(如CT、MRI)评估肿瘤变化,决定是否需再次介入治疗或调整靶向药种类。

 

常见问题解答

靶向药需要终身服用吗?
答:通常需持续使用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疗效调整用药方案。

联合治疗的副作用是否更大?
答:介入栓塞可能引起短暂发热、肝区胀痛;靶向药常见手足皮肤反应、高血压等。但通过规范用药指导和症状管理,多数患者可耐受。

费用能否负担?
答:许多靶向药已纳入医保,介入治疗也可部分报销。具体需结合当地医保政策评估。

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答: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肿瘤是否缩小或稳定,并结合血液肿瘤标志物(如AFP)变化综合判断。

六、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即使症状缓解,也需按医生要求复查,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副作用管理

 

手足皮肤反应:避免摩擦,使用保湿霜;

 

高血压:日常监测血压,必要时服用降压药。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清淡,保证蛋白质摄入;

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总结

介入栓塞与靶向药的联合,通过“局部精准控制+全身长期管理”的模式,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存希望。这种治疗组合不仅延长了生存时间,还让许多患者能够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提示: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如有疑问,建议尽早咨询肿瘤专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