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当得知家族中有亲人患癌,很多人心头都会蒙上一层阴影,担心自己是否也会“中招”。其实,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家族癌症史≠必然得癌。了解哪些癌症可能关联性更强,以及如何科学应对,才能把握主动权。
虽然大多数癌症主要受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但部分癌症类型在家族中表现出一定的聚集现象,值得更早关注:
乳腺癌: 如果母亲或姐妹等近亲(有多位亲属)患乳腺癌,尤其是家属年轻时就检查出乳腺癌,那么患病的可能性会比一般人群更高一些。
胃癌、肠癌(大肠癌): 亲属中有多人患消化道类癌症,或者有亲属较年轻时(如50岁前)就被确诊,特别是弥漫型胃癌,需提高警惕。共同的生活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腌制食品,饮酒等等)更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肝癌: 在我国,大部分肝癌与乙肝有关。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等途径在家庭成员间传播,这可能导致肝癌风险在家族中显现。母亲若携带乙肝病毒,子女需特别注意。
鼻咽癌: 这种癌症在某些地区和家族中表现出较明显的聚集倾向,有家族史的人士即使迁居生活环境,发病率仍旧比较高。
关键点: 亲属患癌人数越多、发病年龄越轻、患的癌症类型越少见(如男性患乳腺癌),或者有多位亲属患不同癌症,家族关联的可能性就越大,越需重视患癌的风险。
面对家族癌症史,恐慌无益,积极行动才是关键。以下几步越早做越好:
1、清晰了解家族健康信息:
主动向父母、祖父母、叔伯姨舅、兄弟姐妹等了解情况:谁患过什么癌症?确诊时大概多少岁?是否患过不止一种癌症?尽可能记录详细准确,这对判断自身风险至关重要。
2、主动告知医生,寻求专业评估:
在看病或体检时,务必主动、详细告知医生你的家族癌症史(具体哪些亲属、患什么癌、确诊年龄)。
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结合你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初步判断你的风险等级,并给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这比自行猜测或过度担忧更有意义。
3、重视并落实针对性健康筛查:
定期筛查是降低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医生可能会建议你:
开始筛查的年龄比普通人更早。(例如,普通人群建议45岁开始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可能需提前到35岁甚至更早)。
定期筛查的频率多(如普通女性1-2年一次乳腺检查,高危者可能需要每年一次甚至更密)。
选择更精准的筛查方法。 (如乳腺高危人群可能需要结合乳腺钼靶检查和乳腺超声或磁共振)。严格遵医嘱,坚持定期筛查,不能因为一次结果正常就掉以轻心。
4、健康防癌的生活方式:
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控的防癌红线,对有家族史者更是尤为重要:
远离烟草,避免二手烟;限制酒精摄入,最好不饮酒;坚持规律运动,避免肥胖;
均衡饮食: 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限制红肉(猪牛羊)和加工肉制品;少吃高盐、霉变、腌制、熏烤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防范相关感染。 (如注意分餐、使用公筷有助于减少某些病菌传播)。
接种相关疫苗。 (如乙肝疫苗是预防肝癌的重要一环)。
保持良好心态,别自己吓自己陷入猜想。
记住: 家族癌症史只是提示你需要普通人、更积极地关注健康。它像是一个提醒信号,而非命运的判决书。通过充分了解家族情况、坦诚与医生沟通、严格执行筛查计划以及坚持健康生活,你完全有能力显著降低风险,牢牢把握住健康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