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湖湘中医肿瘤医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肿瘤科普 >

爱吃辣的人看过来!研究揭示:辣椒可以长寿,还能降低癌症风险

辣椒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喜欢吃辣的人嗜辣如命不喜欢的人连青椒都不吃吃辣椒到底好不好呢?科学研究可能让嗜辣一族感到振奋。

一、51万人研究:吃辣会降低某些癌症风险

吃辣是防癌还是致癌?科学界一直在探索。一项涉及我国51万人的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给出证据。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对512715名30~79岁的中国人随访10年,发现吃辣与3种癌症风险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完全不吃辣的人群,有吃辣习惯的人群在三种消化道癌症的风险上呈现下降趋势,且这种保护效应与吃辣的频率存在关联:

1、食管癌风险降低:

偶尔吃辣:风险降低 12%

每周吃辣1-2天:风险降低 24%

每周吃辣3-5天:风险降低 16%

每天吃辣:风险降低 19%

2、胃癌风险降低:

偶尔吃辣:风险降低 3%

每周吃辣1-2天:风险降低 5%

每周吃辣3-5天:风险降低 8%

每天吃辣:风险降低 11%

3、直肠癌风险降低(仅限直肠癌):

值得注意的是,吃辣对结直肠癌风险的降低作用仅体现在直肠癌上,对结肠癌风险未见显著影响。

偶尔吃辣:风险未见显著变化(降低 0%

每周吃辣1-2天:风险降低 5%

每周吃辣3-5天:风险降低 13%

每天吃辣:风险降低 10%

4、进一步的重要发现:

1这种吃辣频率与癌症风险(特别是食管癌和胃癌)的负相关性(即吃辣频率越高,风险越低)在不吸烟或不经常饮酒的人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2)这项基于大规模人群的长期研究,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可能有助于降低某些消化道癌症风险”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学证据。

 

二、吃辣关联的四大健康益处

1. 全因死亡率下降,更长寿

哈佛大学联合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展的大规模研究(覆盖近50万名30~79岁中国人,随访8年)显示:

每周吃辣1~2次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

每周吃辣3~7次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4%,尤其在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上下降显著。

研究提示:关联性在不吸烟、少饮酒人群中更强,且与辣椒种类和辣度无关,但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

 

2. 高血压风险降低

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团队分析5.4万国人数据发现:

不饮酒者每日吃辣,高血压风险下降28%;机制与辣椒素相关:可刺激血管释放一氧化氮、促进血管舒张,改善血流。

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将“辣膳食”纳入推荐饮食模式。

 

3.有助于减肥

辣椒素被证实具有代谢激活作用:

1增加能量消耗:服用辣椒素后每日代谢消耗提升至130千卡(安慰剂组仅8千卡);

2调节脂代谢:动物实验表明,辣椒素通过激活TRPV1受体及上调自噬水平,减少肝脏脂质沉积,改善脂肪肝。

需注意:辣椒素非减肥“特效药”,需结合健康饮食与运动。

 

4. 缓解压力

辣味本质是灼烧感刺激,可触发身体应激反应:

1促进内啡肽释放:产生愉悦感,压力随之释放;

2潜在抗炎与神经保护:辣椒素激活TRPV1受体,可能通过抑制慢性炎症间接调节情绪。

 

三、肿瘤患者能否吃辣?需个体化评估

当前研究结论

1实验室证据:辣椒素在体外及动物实验中显示抑制多种癌细胞(如乳腺癌、肺癌、肝癌)生长,机制涉及诱导凋亡、阻断转移信号通路;

2临床局限性:尚无人体试验证实“吃辣椒抗癌”,且高剂量辣椒素可能刺激消化道。

3实用建议治疗期患者(尤其接受化疗或消化道肿瘤者):慎食辛辣,避免加重黏膜损伤;

4缓解期患者:可少量尝试新鲜彩椒、微辣调味,补充维生素C且刺激较小;

决策前务必咨询主治医生或营养师。

彩椒

四、健康人群也要适量为关键

1、不适宜人群

1胃肠疾病者(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

2肛周疾病患者(痔疮、肛裂);

3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哮喘、支气管炎);

4皮肤炎症活动期(湿疹、银屑病)。

2、科学吃辣技巧

1优选熟制与鲜椒:烹饪降低辣椒素刺激性,鲜椒保留更多维生素C;

2搭配凉性食物:如苦瓜、鸭肉,中和燥热;

3避免高温辣食:防止烫伤黏膜后辣味二次损伤;

4解辣选牛奶:酪蛋白结合辣椒素,比水解辣更有效。

辣椒

总结:科学理性看待“吃辣获益”

核心原则

健康人群可适量享受辣味,每周3~5次或为理想频率;避免高油盐烹饪(如红油火锅),优先鲜椒、清炒或凉拌;疾病患者需遵医嘱,勿盲目跟风“吃辣养生”

辣椒本质是饮食多样化的组成部分——均衡膳食、规避烟酒、定期锻炼仍是健康基石,辣味仅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