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辣椒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喜欢吃辣的人嗜辣如命;不喜欢的人连青椒都不吃;吃辣椒到底好不好呢?科学研究可能让嗜辣一族感到振奋。
一、51万人研究:吃辣会降低某些癌症风险
吃辣是防癌还是致癌?科学界一直在探索。一项涉及我国51万人的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给出证据。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对512715名30~79岁的中国人随访10年,发现吃辣与3种癌症风险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完全不吃辣的人群,有吃辣习惯的人群在三种消化道癌症的风险上呈现下降趋势,且这种保护效应与吃辣的频率存在关联:
1、食管癌风险降低:
偶尔吃辣:风险降低 12%;
每周吃辣1-2天:风险降低 24%;
每周吃辣3-5天:风险降低 16%;
每天吃辣:风险降低 19%;
2、胃癌风险降低:
偶尔吃辣:风险降低 3%;
每周吃辣1-2天:风险降低 5%;
每周吃辣3-5天:风险降低 8%;
每天吃辣:风险降低 11%;
3、直肠癌风险降低(仅限直肠癌):
值得注意的是,吃辣对结直肠癌风险的降低作用仅体现在直肠癌上,对结肠癌风险未见显著影响。
偶尔吃辣:风险未见显著变化(降低 0%);
每周吃辣1-2天:风险降低 5%;
每周吃辣3-5天:风险降低 13%;
每天吃辣:风险降低 10%;
4、进一步的重要发现:
(1)这种吃辣频率与癌症风险(特别是食管癌和胃癌)的负相关性(即吃辣频率越高,风险越低)在不吸烟或不经常饮酒的人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2)这项基于大规模人群的长期研究,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可能有助于降低某些消化道癌症风险”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学证据。
哈佛大学联合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展的大规模研究(覆盖近50万名30~79岁中国人,随访8年)显示:
每周吃辣1~2次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
每周吃辣3~7次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4%,尤其在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上下降显著。
研究提示:关联性在不吸烟、少饮酒人群中更强,且与辣椒种类和辣度无关,但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
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团队分析5.4万国人数据发现:
不饮酒者每日吃辣,高血压风险下降28%;机制与辣椒素相关:可刺激血管释放一氧化氮、促进血管舒张,改善血流。
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将“辣膳食”纳入推荐饮食模式。
辣椒素被证实具有代谢激活作用:
(1)增加能量消耗:服用辣椒素后每日代谢消耗提升至130千卡(安慰剂组仅8千卡);
(2)调节脂代谢:动物实验表明,辣椒素通过激活TRPV1受体及上调自噬水平,减少肝脏脂质沉积,改善脂肪肝。
需注意:辣椒素非减肥“特效药”,需结合健康饮食与运动。
辣味本质是灼烧感刺激,可触发身体应激反应:
(1)促进内啡肽释放:产生愉悦感,压力随之释放;
(2)潜在抗炎与神经保护:辣椒素激活TRPV1受体,可能通过抑制慢性炎症间接调节情绪。
当前研究结论
(1)实验室证据:辣椒素在体外及动物实验中显示抑制多种癌细胞(如乳腺癌、肺癌、肝癌)生长,机制涉及诱导凋亡、阻断转移信号通路;
(2)临床局限性:尚无人体试验证实“吃辣椒抗癌”,且高剂量辣椒素可能刺激消化道。
(3)实用建议:治疗期患者(尤其接受化疗或消化道肿瘤者):慎食辛辣,避免加重黏膜损伤;
(4)缓解期患者:可少量尝试新鲜彩椒、微辣调味,补充维生素C且刺激较小;
决策前务必咨询主治医生或营养师。
四、健康人群也要适量为关键
1、不适宜人群
(1)胃肠疾病者(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
(2)肛周疾病患者(痔疮、肛裂);
(3)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哮喘、支气管炎);
(4)皮肤炎症活动期(湿疹、银屑病)。
2、科学吃辣技巧
(1)优选熟制与鲜椒:烹饪降低辣椒素刺激性,鲜椒保留更多维生素C;
(2)搭配凉性食物:如苦瓜、鸭肉,中和燥热;
(3)避免高温辣食:防止烫伤黏膜后辣味二次损伤;
(4)解辣选牛奶:酪蛋白结合辣椒素,比水解辣更有效。
总结:科学理性看待“吃辣获益”
核心原则:
健康人群可适量享受辣味,每周3~5次或为理想频率;避免高油盐烹饪(如红油火锅),优先鲜椒、清炒或凉拌;疾病患者需遵医嘱,勿盲目跟风“吃辣养生”。
辣椒本质是饮食多样化的组成部分——均衡膳食、规避烟酒、定期锻炼仍是健康基石,辣味仅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