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官方网站!
癌症治疗是一场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除了规范的医学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因过度焦虑或误信民间说法,陷入一些看似“有益”的行为模式,反而影响了整体康复进程。以下五种行为值得引起重视。
一、盲目使用保健品,可能造成肝肾负担
部分患者出于“补一补”的想法,服用未经医学评估的保健品,如药酒、自制胶囊、代购产品等。然而,这类产品可能含有激素、重金属或复杂成分,存在损害肝肾功能的风险,严重者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
建议:如有营养补充需求,应在营养科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正规医用营养制剂,避免擅自服用成分不明的产品。
二、高强度运动增加肿瘤转移风险
运动对于康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过度运动会导致乳酸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增加肿瘤转移风险。部分患者进行剧烈有氧训练或长时间负重锻炼,反而使身体处于不利状态。
建议:运动应控制强度与时长,优先选择八段锦、太极、散步等温和形式,适度、持续、个体化是关键。如运动后出现骨骼疼痛超过48小时,应及时就医评估。
三、极端素食导致营养失衡
部分患者误以为素食可“饿死癌细胞”,长期不摄入动物蛋白,容易导致血清白蛋白下降、免疫功能减弱及肌肉流失。据研究,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时,感染相关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建议:建议根据营养师评估结果,按体重每日摄入1.2~1.5克蛋白质,合理搭配优质蛋白来源,如鸡蛋、鱼类、豆制品等,维持营养平衡。
四、长期忍痛可能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
部分患者认为“疼痛是小事”,选择忍耐而不处理。然而,持续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抑制免疫功能,还可能引起神经敏化,形成慢性难治性疼痛。
建议:如存在疼痛困扰,应主动寻求疼痛科支持,规范使用镇痛药物或物理干预措施。疼痛管理是抗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五、过度隔绝社交影响心理与免疫状态
“静养”并不意味着与外界完全隔离。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可能导致情绪低落、依从性下降,同时与炎症因子升高有关,不利于康复。
建议:患者应在可承受范围内保持适度社交,例如与亲友简短交流或参与轻松互动。若情绪持续低落超过两周,建议进行心理评估与支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在抗癌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自己观察身体状态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但部分症状并不容易被察觉,或者容易被忽略。因此,如果出现以下这些情况,请务必引起重视,尽早前往医院评估:
•如在服用保健品期间,尿液颜色出现明显变化,呈现深褐色或“浓茶色”,这可能提示肝肾功能受损,尤其要警惕保健品中可能含有的未知成分对肝肾系统造成毒副作用。
•如果运动后出现骨骼部位的疼痛,且持续超过48小时仍未缓解,应警惕骨转移或运动损伤的可能,建议暂停运动并进行相应检查。
•若近期体重下降明显,且在一个月内下降幅度超过5%,即使没有明显的其他症状,也应考虑是否存在营养吸收障碍、代谢异常或疾病进展。
•当疼痛伴随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活动受限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警惕是否有神经受压或侵犯,应及时进行神经系统相关评估。
•如果出现持续三天以上不愿与人交流、拒绝亲友探视的情况,可能是心理状态发生波动或抑郁倾向的早期表现,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心理支持干预。
这些信号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病情必然恶化,但它们可能是身体在发出预警。重视身体反馈、主动就医,是带瘤生存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安全防线。
【写在最后】
在抗癌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问:“这个能不能吃?”、“这个能不能做?”其实,大多数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并非绝对的“好”或“坏”,而是需要结合个体体质、病情阶段和治疗反应进行科学评估。
例如,偶尔睡眠不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连续熬夜、作息紊乱,势必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应予以调整;适当的甜食有助于缓解情绪紧张,但每日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建议不超过50克),以防止炎症反应激活或血糖异常;运动固然重要,但不加节制的高强度运动反而可能造成内环境紊乱、诱发转移风险。
医学上强调“风险管理”而非“一刀切”的禁忌。患者的饮食、起居、活动安排应建立在“有依据、可监测、能调整”的基础上,而不是靠直觉或网络传言。每一个微小的生活决策,都有可能在无形中影响康复路径。
科学抗癌的关键,在于理解背后的逻辑,与身体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生活适度的弹性,正是延续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